

- 门诊预约电话:0532- 58977120
- 疫苗接种咨询热线:13006537790
世卫组织曾将“精神健康”视为“一种幸福的状态”,但正如加拿大作家门罗所说,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的确,生活本就是美好与缺陷的统一,如果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往往会深陷在痛苦中不可自拔,这也是许多人无法拥有幸福状态的原因。
6月19日,再次来到正阳会诊交流的湖南省脑科医院邬志美教授,就遇到了几位在重大挫折的打压下,走向人生极端的患者。
“你是怎么进来的?”
“我在出租屋被一群人忽悠过来了,我怀疑我爸妈是主谋!”
“你有没有觉得活着毫无意义?”
“没有。”
“你胳膊上的伤疤是怎么来的?”
“父母吵架,我很烦躁,就伤害自己发泄情绪,发泄出来心里好受多了。”
“你后来怎么丢掉工作的?”
“是我把老板炒了!”
这位联想丰富、讲话滔滔不绝的患者,是在经历了几番工作挫折后,逐渐出现异常的。22岁那年,因为总在工作中给领导提意见,患者被公司开除了。回家后的他,情绪暴躁易怒,动辄打砸东西。恢复一段时间后,患者却在找工作的路上屡屡碰壁,一年中竟会被三四家公司开除。
反复失败的事业,让患者产生了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不正常的想法。与父母的聊天中,他常常强调自己跳出了别人的圈子。
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后,邬教授初步诊断患者为躁狂发作。对于医院给出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教授表示了肯定,并向大家介绍了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所用药物的剂量控制。
“你为什么不喜欢讲话,有人控制你不让你说话吗?”
“没有。”
“你有什么兴趣?”
“没有。”
“你心情怎么样?”
“好。”
30年前,患者在高考中落榜。自那时起,她变得精神异常,先后出现了反应迟钝、拒绝说话、拒绝进食、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
邬教授与患者交谈时,患者只能进行简单的回答,邬教授建议患者今后可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你紧张什么”
“我看到有一个人模样变得好可怕”
“你经常会看到别人的模样不正常吗”
“对,我看到大部分的模样都不正常”
“你是怎么意识到不是父母亲生的”
“我有证据,但是我说不出来”
这位来到会诊室被吓得满头大汗的患者,第一次出现异常状况是在1992年。彼时,还是大学生的他,情绪低沉、思维懒散,无奈只好辍学回家。回到家后,患者开始自言自语,攻击家人,认为家人在密谋杀害自己,认为自己的美貌遭人妒忌。
邬教授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后表示,患者情绪低沉,生活懒散,没有自制力,抑郁症状表现明显,后期可做基因检测判断一下代谢是否正常,结合检查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接下来,邬志美教授在包广亮院长、陈永刚主任的带领下,来到病区和活动中心进行查房和指导工作。在病区,教授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交流,重点了解了患者的近期身体状态、生活状况和病情康复情况等,在帮助他们调整治疗方案的同时,对医院给予患者的细致呵护表示了肯定。
如今,精神疾病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但与之相对的是,精神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在诊断识别率低、复发率高、治疗手段有限的现状之下,每一位精神医学专家的到来,都为本地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一定希望。未来,医院将继续邀请国内名医来院指导工作,让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在一次次会诊交流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