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背后,被忽视的心理需求—赵贵芳教授来院,深度解析人格障碍
2022-01-07 13:22:30 来源:青岛正阳心理医院
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偏离了正常模式,无法适应周遭环境和基础的人际关系;他们过度敏感,常对他人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怀恨在心,甚至伺机报复;他们缺乏同理心,漠视家人的感受,更无法控制自身的冲动,为达到目的不惜伤害自己、残害他人……
他们没有精神症状,却常被误诊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他们就是——“人格障碍”患者。
病例解析:
22日上午,原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赵贵芳教授莅临正阳指导交流。在六病区,赵教授与病区医生针对一例典型病例展开了深入探讨。
小于(化名)今年30岁,11年前在部队服役时,因为无法适应严格的部队生活,心情持续低落,情绪长期不稳,逐渐出现厌世想法,甚至加入了网上的自杀组织。
在极端网友的引导和支持下,小于先后有过20多次轻生行为,尝试了跳楼、割腕等极端方式,导致全身多处骨折,身体状况严重受损。
十多年的时间里,小于被家人辗转送去不同的医院治疗,但遗憾的是,他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与患者面诊后,赵教授独辟蹊径,细致分析了小于采取极端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
赵教授指出,小于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从小娇生惯养,逐渐行成了乖张自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特点。11年来,小于用轻生的方式来达到个人目的,因为屡试不爽,逐渐把自杀当成了威胁、逼迫周围人的利器,是典型的人格障碍。
对此,赵教授认为应从心理疏导和人格认知两方面入手,和家庭协同配合,争取解开患者的心结,让他学会适应社会,遇事不再逃避。
以小于为例来看,人格障碍大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受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因此,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远离精神创伤。
如果孩子一旦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家长应高度关注,及时矫正,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