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上午,青岛正阳医院迎来了春节后的首次专家会诊,此次会诊邀请了赵贵芳教授来到正阳,刚好接触到这样一位病友,看似正常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病情,下面一起来看看情况吧。
“三天来,对环境的很抵触,砸门叫嚷,时不时自言自语,说话也有些混乱,昨天状态慢慢好点了……”赵教授从主治医生那里了解着病友的情况。
这位病友今年30岁,从家人那里了解到:初中辍学后常年在外打工,工作总是不稳定,经常干一个月就换工作,与同事不合群,老幻想别人害她,还曾与别人打架,花钱也大手大脚,信用卡欠了好几万都是父母给还。家里人给她买了一辆车,没多久也被卖掉了,父母实在觉得没办法了,就送过来了。
病友见到赵教授后,主动打招呼。赵教授顺势和病友交流起来。
“你怎么来这里了?”
“我来添麻烦了呗,我有个朋友,抑郁,我和那个朋友待久了……”
“你在哪里上班呀?”
“我曾经在纺织厂上班,这不是现在不干了嘛,因为钱太少了,打工没前途,我有对象……”
聊天中,小赵多次坐不住地站起来,情绪也出现波动,“我结婚了(但从家人那里了解到,未婚),但是丁克,哎呀这思想你们都不太懂……”
根据病友不同反应,教授一边观察一边调整着聊天节奏。当病友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时,赵教授就放缓一些,以稳定情绪为主;当病友开始说谎、答非所问时,教授就“刨根问底”一下。
一个多小时后,交流结束。病友离开后,赵教授和各位医生探讨着她的病情。
“精神病人也有正常人的一面,一些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很多专业上都很优秀。五、六年了父母都没有往这方面想说明她的病情并不严重。看似正常但又不正常,社会功能受损,而人格上的障碍很容易被忽视,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年了家人没重视的原因。另外,家人的讲述多少存在片面性,我们需要真正接触到病人,观察到个人状态才能下判断”,赵教授说道。根据交流时的表现,这位病友意识清晰,但思维有些松散,没有主体性,喜欢模糊、虚构事物,情绪表现不稳定,赵教授排除了分裂症的可能后,确诊为该病友为人格障碍。又结合病友的交流状态及家人提供的信息,最后归于边缘型人格障碍。
关于后期治疗,赵教授也给出自己的方案。“首先,稳定住病人的情绪最为关键,使用少量抗精药物帮助稳定情绪;并帮助恢复认知功能,改掉一些不良习惯,怎样更好地与他人交往;人格障碍最后还得从教育角度做工作。”
此外赵教授也教导各位医生:一定要多观察、与病友交流了解,不一定非要一上来就诊断。每个人对陌生环境都有抵触心理,这需要一个适应时间,且疾病有实时变化的可能 。而病情诊断也要遵循“先轻厚重”,除了病人接受程度外,也要考虑到诊断对病人其他方面的影响。
在分析完病友的病情后,赵教授又看了一位“老友”。
上次会诊时,表现得很抑郁的小赵姑娘,如今情况好转了许多。赵教授看到后,满是开心并鼓励着:要调整好情绪,找到积极应对疾病的方式,饮食各方面也注意,少吃垃圾食品。
最后,赵教授结合个人专项,对于病人用药与如何与病人更好地交流方面也向医生们分享了多年的经验。用药必须考虑到病人,尤其一些年轻女士,选择对胎儿危害最小的药物很有必要。与病人交流前,可以通过仪表方面看病人的状态,交流中要时刻关注病人的合作意愿,根据病人状态去调整交流方式等,医生们收获颇多。